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李慎
停牌9个多月后,碧桂园终于实现复牌。
1月21日早间 ,碧桂园(02007.HK)发布复牌公告,鉴于董事会认为公司已达成复牌指引所规定的所有要求,公司已向港交所申请于当日上午九时正起恢复买卖公司股份 。
从股市反应来看,此次复牌市场给予的反响强烈。21日港股早间开盘后 ,碧桂园股价高开超3%,随后涨幅持续扩大,盘中一度涨超近30%。截至发稿 ,碧桂园股价报0.60港元/股,涨幅23.71%,远超市场预期。
受碧桂园复牌及近期政策利好影响 ,港股内房股也持续走高 。截至发稿,万科企业 、绿景中国涨超10%,富力地产、绿城中国、龙湖集团等多股跟涨。
与此同时 ,A股地产股也迎来全线大涨,21日的半日成交量已超昨日全天。新华联、卧龙地产强势涨停,截至发稿 ,万科上涨7.45% 、中交地产涨5.32%、金地集团涨5.19%,华夏幸福、城投控股 、信达地产、保利发展等股票跟涨,Wind房地产板块领跑A股,涨幅1.05% 。
复牌指引达成
时间回溯至2024年3月 ,碧桂园宣布延迟刊发2023年财务业绩,并于2024年4月2日起在港交所申请停牌,直到港交所相信公司已达成复牌指引规定的要求为止。
彼时 ,碧桂园给出的解释是,公司因面临的经营环境复杂,需收集更多信息进行会计估计与判断 ,以合理反映行业和公司变化。同时,债务重组工作持续推进,项目众多、分布广泛 ,尽职调查工作量大且复杂,收集财务资料耗时久,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业绩编制 。
在停牌这9个多月的时间内 ,碧桂园处境艰难,其股价也始终定格在停牌前的0.485港元/股,市值大幅缩水。
据公告显示,碧桂园的复牌指引具体包括:
根据上市规则的规定公布所有尚未公布的财务业绩及处理任何审核修订;
从2023年度业绩及2024年中期业绩可见 ,集团经营的业务有足够的业务运作并且拥有相当价值的资产支持其营运,所以根据上市规则第13.24条,公司股份应得以继续在联交所主板上市;
以及向市场公布所有重大资料 ,以便公司股东及其他投资者评估公司状况。
从指引条例来看,碧桂园已于近期一一达成 。
1月9日,碧桂园公布境外债务重组提案的关键条款 ,主要解决碧桂园现有债券债务 、现有银团贷款债务以及由碧桂园借入或担保的若干其他贷款融资下的境外债务。
据悉,如果重组提案得到落实,碧桂园将可以实现大幅去杠杆化 ,目标是减少境外债务最多116亿美元,在尽可能最大化资产价值的前提下完成重组后境外债务的偿付义务。
据碧桂园方面透露,目前该公司已与7家银行组成的协调委员会达成共识 ,7家银行持有的债务金额约为17.28亿美元 。
同时,该公司正在出售其境外少数权益金融投资,并已就此取得重大进展。截至公告日,已有约1.4亿美元的出售收益存入(或计划存入)用于重组提案的指定账户。
紧接着 ,碧桂园于1月14日又补发了2023年度财报和2024年中期两份财报。
财报显示,2023年,碧桂园连同其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 ,共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743亿元,合同销售面积约2170万平方米 。2023年,碧桂园实现总收入约为4010亿元 ,同比减少约6.8%;实现净亏损2009.62亿元,归属股东应占净亏损为1784亿元。
2024年上半年,碧桂园共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260亿元 ,归属本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面积约265万平方米。报告期内,实现总收入约为1021亿元,实现税前亏损约108亿元 。
数据可见 ,在2023年录得大额亏损之后,2024年上半年碧桂园亏损实现大幅收窄。
碧桂园方面表示,受益于2023年已较充分地计提存货减值准备,致使2024年上半年需计提的存货减值已大幅减少 ,致使本期结算毛利同比有所回升。
另外,截至2024年6月30日,碧桂园净资产为741亿元 ,好于市场预期 。
“从财报来看,碧桂园2024年上半年的亏损较2023年收窄了近70%,巨额计提主要发生在2023年 ,净资产741亿元也意味着碧桂园现在还远没到‘资不抵债’的境况。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该公司的一个向好趋势,在面对债权人时,碧桂园将更有底气来反驳清盘呈请 ” ,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分析。
清盘聆讯得以再次延迟
1月20日,碧桂园发布公告,更新了有关清盘呈请的信息 。根据公告 ,在债权人的支持下,当天高等法院批准了碧桂园的延期申请,呈请聆讯被延期至2025年5月26日。
碧桂园方面表示,感谢债权人对其所进行工作的持续支持及参与 ,并将依据目前的重组提案继续有序地推进全面重组。
据悉,对碧桂园提出清盘呈请的公司是Ever Credit Limited(永恒信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 ,是一家跟据香港法例第163章《放债人条例》规管而获得放债人牌照的香港公司,母公司为建滔集团 。
而建滔集团则是一家主要从事制造及销售覆铜面板业务的投资控股公司,也是碧桂园的股东之一。
此前 ,在2024年2月27日,Ever Credit Limited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碧桂园的清盘呈请,内容有关呈请人(贷款人)与碧桂园(借款人)之间本金约16亿港元的未支付定期贷款及应计利息。
当时 ,碧桂园方面曾对界面新闻透露,“公司所涉建滔集团的债务金额在境外整体有息负债占比很低,单一债权人的激进行动不会对公司保交楼、正常经营以及境外债务整体重组产生重大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 ,清盘呈请是每个债权人的权利,任何一个债权人都可以申请,但申请不代表一定会被清盘,参考业内其他违约上市房企案例 ,个别债权人向香港法院申请公司清盘的情况较为常见 。
清盘聆讯的再次延期,以及股票的正式复牌,给碧桂园争取了更多时间来完成境外债务的重组。
政策持续助攻
自去年9.26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释放最强维稳信号后,地方层面政策频发,带动市场出现明显恢复。进入2025年后 ,政策力度依旧不减,房地产相关政策有望持续落位,政策利好下 ,出险房企的化债之路也迎来曙光 。
2024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强化更加坚定的稳楼市基调 ,住建部工作会议明确了2025年五大重点任务,其中“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位居首位。
今年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再从多个方面介绍了2025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落实。
其中 ,对房地产行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会议指出要研究扩大专项债的使用范围,允许用于房地产相关的两个领域 ,在2025年新增发行专项债额度内,地方可根据需要,统筹安排用于土地储备和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 ,一方面,本次财政部进一步明确专项债用于土地储备已经可以落地推进。2024年底地方政府积极摸底闲置存量土地规模,部分地区发布了公开征集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公告 ,未来利用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有望逐步落实,特别是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的地区,专项债使用节奏或将加快 ,收储存量闲置土地的节奏预计也将提升。
另一方面,针对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于保障房,当前收储存量商品房存在价格撮合难度大、地方国企资金成本较高 、供需错配等卡点,本次财政部也明确“将继续配合主管部门 ,抓紧明确相关政策,政策明确之后,地方就可以按此来推进落实 ” ,预计打通相关卡点的配套政策有望进一步完善,推进专项债收储存量商品房取得实质进展 。
对于当下的碧桂园来说,除了债务危机 ,更为重要的仍然是保交付和保经营两项工作。
数据显示,2024年,碧桂园全年累计交付房屋超38万套 ,位居行业首位。不过距离2024年初碧桂园所定制的48万套房屋的保交付目标仍有差距 。
在2025年的新年致辞中,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惠妍和总裁莫斌也表示,今年公司将按“一楼一策”持续推进剩余的房屋建设 ,努力做好保交房任务收官工作。同时,积极主动与各利益相关方沟通制定新的展期计划,更好地匹配当前的市场周期以及公司资金情况,以及尽快恢复项目正常经营 ,积极探索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自去年9月底支持政策落地后,核心城市市场销售有所加快,碧桂园应把握好政策窗口期 ,提高项目产品力,加大营销力度。另外,或可与政府部门积极对接土地调规、退地换地政策 ,回笼资金或换仓促进去化”,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