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 ,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上海作协第十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成员 。作家孙甘露当选新一任上海作协主席。
除了新任主席,还值得关注的是会上也选举出马力(马伯庸)、陆梅 、黄平、黄德海、商俊伟(路内) 、蔡骏6人为新增上海作协主席团委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现场 (上海市作家协会 供图)
可以看到,新增的6名主席团委员皆为活跃于当下文学现场的中青年佼佼者 ,其中4个“70后”,2个“80后 ”,还分布于纯文学、网络文学、文学批评 、儿童文学等各个领域:马伯庸凭借《大医》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长篇小说奖;陆梅凭借《万花筒》获得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黄平、黄德海获得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路内凭借《雾行者》获得第五届施耐庵长篇叙事文学奖;蔡骏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奖 。
澎湃新闻记者第一时间独家采访了这6位写作者 ,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写出上海的独一无二
马伯庸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虽然他是一个非上海籍的作家,但他非常熟悉海派经典文化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作,写出上海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地位。”
马伯庸作品《大医》书封
“这个不仅仅只局限在上海本地,而是‘横’看到上海在全国的格局 ,‘竖’看到上海从近代以来,在中国革命史、医疗史 、文化史等多个领域中的特殊位置 。作为一个出生在内蒙古,从小到大转学了十几次 ,后来在上海读大学,现在又加入上海作协的一个作家,我有一些经验 ,可以从全国的眼光,去看待上海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独特地位。 ”马伯庸说。
在路内看来,上海文学的代际传承源远流长 ,从鲁迅、巴金到现在,也一直海纳百川 。“而今新作家越来越多,原不属于上海地区的很多作家也被纳入进来。从文学生态来讲 ,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过去的作品没有被忘记,还在被阅读,新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不仅有严肃文学 ,也有偏大众化的读物,这些都是上海非常好的现象。”
路内作品《雾行者》书封
新人总会得到滋养
在陆梅的印象中,上海的儿童文学写作氛围一直非常亲和 。这里有延续了很长时间的儿童文学金秋笔会 ,也有上海作协倡导的“老青两代作家对话”,还有各种儿童文学奖项,赋予了创作者内生的动力。她相信更年轻一代的儿童文学写作者们 ,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会得到更多更好的滋养。
陆梅作品《万花筒》书封
蔡骏加入上海作协已经超过2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 ,他从最早的网络文学,到类型文学,再到纯文学 ,现在还有了文学与影视的结合 。“我觉得一个作家,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自我。每一次挑战对我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机遇,当然也会有危险。但我觉得这没关系 ,任何一个作家,永远要把自己当作一个新人 。 ”
蔡骏作品《曹家渡童话》书封
源源不断的代际接力
在黄平看来,上海的文学评论呈现出老中青三代评论家“有机结合、齐头并进”这样一种良好的生态 ,不仅对于知名作家文学创作,对以游戏 、网络文学等为代表的新大众文艺也发出了重要的评论之音。
黄平作品《松江异闻录》书封
上海同样是文学教育的重镇。“青年学子,他们文学的第一站往往发生在大学校园里 。”身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秘书长 ,黄平感到上海的文学教育亦如上海的文学事业:海纳百川。“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青年文学工作者,都具备来自五湖四海的多元的文学眼光和文学品格,同时立足于上海的生活、立足于上海的经验 ,为书写这座伟大的城市而服务。 ”
黄德海认为,上海的文艺批评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个前列包括好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现实的关注 ,二是对于时代潮流的参与,三是在大众和提升之间的引领作用 。
黄德海作品《史记今读》书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代际的上海评论人在时代的前方,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正因为不同年龄段评论者持续努力 ,让上海文艺评论一直维持在全国的较高水平,相信此后会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涌现出更多优秀的文艺评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