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点:6合宝典图库资料大全-勇立潮头探“新”而行

从天津港远眺滨海新区。资料图片

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大火箭基地里 ,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工作 。商超摄 / 光明图片

滨海新区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 津门极望气蒙蒙,泛地浮天海势东。"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 ,是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也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 。
2013 年 5 月和 2019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两次来到滨海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天津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 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 、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 "。
近年来 ,滨海新区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以 " 二次创业 " 的精气神,把机遇意识转化为担当意识,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 ,更好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以实际行动 、工作成效推动天津市高质量发展,促进京津冀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
日前 ,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滨海新区,切身感受这座改革开放先行城市的生机勃发,看滨海新区如何走好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之路。
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路越走越宽
冬日 ,位于渤海湾畔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
走进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调研组看到技术人员在实验室里忙碌地调试着无人机设备 ,精密的仪器闪烁着指示灯,各类零部件整齐地摆放着 。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械 ,将一个个组装好的无人机部件进行最后的检测。
" 现在,‘北京研发 + 天津生产测试’工作模式已成致导科技公司的日常。目前,公司开启应急领域无人机项目的研发及测试工作,京津两地创新团队经常需要按照节点反复调试。虽然空间距离远 ,但是通过协同发展,让生产端和研发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企业的研发生产效率不降反升 ,研发成本也大幅降低 。" 该公司副总经理李治国颇有感触地跟调研组分享。
指针拨回到 8 年多前,2016 年 11 月,作为京津两市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抓手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自此,从北京中关村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跨越 140 公里的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通过紧紧依托北京中关村的 " 基因 " ,持续推进机制、创新 、产业、利益 " 四个协同 ",促进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2024 年 6 月,滨海中关村成果转化中心揭牌。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超群向调研组介绍:" 我们不仅提供场地支持 ,还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为成果转化项目提供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包括技术对接、市场推广 、法律咨询等 。一方面可以帮助来自北京的高新技术成果顺利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落地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续服务。"
从一个企业的成功实践 ,到整个园区的蓬勃发展,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就像一颗种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逐渐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区域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养分。
"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不断拓宽产业新赛道 ,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加速跑 。"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办公室投促一科科长陈睿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已进入第 11 个年头。滨海新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已结出累累硕果 。调研组了解到,2024 年以来 ,通过建机制 、搭平台、优环境、出场景,71 个标志性协同项目落地,总投资达 498.8 亿元;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达 5613 家 ,注册资金超 2677 亿元;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 、360 科创园开业运营,科技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加速形成。
走进位于滨海新区的天津港,极目远眺,巨型塔吊如钢铁巨人般屹立在海岸线上 ,集装箱在吊运车的操作下有序装卸,一艘艘货轮整齐排列,等待着起航的指令。
调研组了解到 ,作为京津冀的海上门户,近年来,天津港主动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通过开通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通道,将港口 " 搬 " 到雄安新区企业 " 家门口 ",形成以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 、经贸带产业的新发展格局。
" 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是一个纽带 ,一头牵着港口,一头牵着雄安新区企业 。" 天津港内陆服务营销网络河北区域总部总经理高远说。
" 中国 · 天津港-尼加拉瓜 · 科林托港中国企业工程物资出海首航仪式 " 去年 6 月在天津港大沽口港区 13 号码头举行。随着 " 阳光财富 " 轮开始作业,2000 吨钢材、设备和工程车辆陆续吊装上船 ,作业完成后船舶将直达科林托港,标志着中国与尼加拉瓜首次实现海运直航 。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双品牌运力及航线网络规划中心副总经理吴飞颇有感慨地说:" 自 2024 年 5 月以来,天津港中远海运开通 3 条航线,为进口美洲的冷冻牛肉、矿产品 、咖啡豆等商品 ,以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口日用品、化工品、汽车及零件等货物提供便捷高效的海上物流通道。"
滨海新区以港为窗,不断优化港口服务功能,加强与内陆地区的联动 ,通过完善物流网络 、提升通关效率,推动天津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助力,让港口的优势辐射到更广泛的区域。
1 月 19 日 ,在天津港第二集装箱码头公司,一艘巨型远洋集装箱货轮稳稳停靠在码头岸边,紧张有序的装卸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不久 ,随着一声汽笛响起,这艘货轮满载着京津冀地区的各类货物,驶向遥远的欧洲大陆……
天津不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作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战略支点的滨海新区,正在火热实践中奋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壮阔蓝图……
厚植科创沃土 " 引企归巢 "
在 2024 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上,落地滨海新区的企业凯普林正式发布全球首台 150 千瓦工业级光纤激光器,刷新全球工业切割领域高功率纪录。
凯普林光纤事业部轮值副总经理梅志伟介绍 ,眼下,公司正在研发新产品,为提高生产效率 ,凯普林投资约 3 亿元建设二期智能化工厂。" 天津港保税区投资促进局得知后,撮合联想集团与我们‘联姻’,为二期工厂实现上料、生产、下线等全流程智能化提供解决方案 。由于同是区内企业 ,两家一拍即合,相关合作顺利推进。" 梅志伟坦言,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协助 ,他们只能自己找合作方,那样价格高、进度也慢。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滨海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滨海新区抢抓机遇 ,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走深走实。
" 区位要靠海,产业链要上下贯通,海工装备制造业一定要强大。综合对比下来,天津是最合适的地方。"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长猛向调研组介绍 。他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研发设计的设备 ,突破了悬空结构无支撑 3D 打印的技术难关,而把这样的样机拓展为一台大型生产设施,完成中试验证 ,就必须找一个最理想的落脚地。"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诚意十足,量身定制的厂房五年内免租金使用,还提供了真金白银的资助和服务配套支持。" 刘长猛说 。
科创生态 " 引企归巢 " ,条件保障贯通产业链条。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汇聚了众多科技型企业,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来自北京。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通过推动 " 政产学研用金服 " 七要素高效联动,促进创新链 、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打造 " 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 ",这个特色园区正成为北京中关村与 " 滨城 " 的创新纽带 、科技连廊 。
" 良好的科创生态是企业落地的前提,企业对周围的环境很熟悉 ,仿佛他们没有离开中关村。" 天津中关村科技园区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毅说。
人才何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畅通引人、育人、留人路径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中率先将成果转让总收入的 49% 奖励给成果完成者,调动了一线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张学礼就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通过长期跟踪研究,张学礼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全生物法生产 L-丙氨酸产业化 ,生产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 50%以上 。张学礼的科研成果让我国的相关企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丙氨酸供货商,随着该企业上市,张学礼也成了所里第一个 " 亿元教授 "。
为更好地激发科研创新内生动力 ,滨海新区将 " 向用人主体放权 、为人才松绑 " 作为改革主方向和突破点,制定了股权分享、知识产权折价、职称评定 、薪酬奖励等激励政策,树立 " 以业绩论英雄 " 鲜明导向。
华慧芯科技集团作为一家专注于光电子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模式。华慧芯科技集团第五事业部副总经理陈景春向调研组介绍:" 我们建立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学校、学院、成果完成人可以按照各自贡献确定分配比例,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
华慧芯科技的发展模式 ,是滨海新区引人 、育人、留人的路径缩影。长期以来,滨海新区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径,搭建高校成果转化平台 ,引导企业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为产业赋能增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持续涵养产业集群生态。当前,滨海新区借助 " 海河英才 "" 鲲鹏计划 ",赋予民营企业职称自主评审权 ,进一步汇集海内外各类人才 。
" 新 " 启未来。滨海新区正在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重点加强人工智能数据链、人才链、技术链 、产业链、机制链延展与融合,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高质量发展高地 ,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中作出新贡献。
服务保障跑出改革 " 加速度 "
只是有归属感和熟悉感还远远不足以留住企业 。" 企业看中的不仅是科创生态,更看中园区支持产业发展的魄力、决心与保障能力。" 陈睿说。科技园区着力解决场景 、场地、交通等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难题,培育 " 归属感 + 空间感 " 并存的企业厚植土壤 。
科芯(天津)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难题在天津得到了解决 ," 过去,我们在北京没有大规模农业试验田。现在,我们能够将实验室搬进滨海新区农业种植养殖基地 ,项目遍布天津、河北 、山西、山东等省份的 40 多个智慧农业种植基地。" 该公司负责人胡建龙感慨道 。
从科研体制改革到政务服务改革,滨海新区正一步步打破束缚发展的枷锁,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前发展。
" 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拿到了新的营业执照 ,‘个转企一件事’办理真是太方便了!" 近日,天津恒洋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女士刚刚体验了滨海新区 " 个转企一件事 " 业务,便捷的服务让她大为赞叹。这正是滨海新区政务服务办从企业群众实际需求出发 ,全面推动 " 一件事 " 集成服务改革成效的体现。
春节假期刚过,滨海新区市场监管局、区政务服务办联合印发《滨海新区 " 个转企一件事 " 线上联办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对新区 " 个转企 " 事项实行 " 一件事 " 办理 ,并纳入 " 一个平台统服务 " 综合改革,滨海新区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再次实现 " 加速跑 " 。
近年来,滨海新区坚持向改革要活力 、要红利 ,通过深入推进 " 滨海通办 " 改革,打造 " 滨海通办 " 线上服务板块,加强新区、开发区、街镇、村居四级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同时 ,滨海新区强化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打造 " 线上全程网办 + 异地代收代办 + 多地联办 " 模式,1108 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 跨省通办 ",三地自贸试验区五批 203 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 同事同标 "。
滨海新区推出的 " 一枚印章管审批 " ,开创了全国审批制度改革先河 。经过十年持续改革创新,滨海新区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改革结出累累硕果,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 ,企业群众办事越来越便利,滨海新区营商环境水平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前列,为加快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到来 ,为滨海新区创新体制机制 、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大机遇。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梁益铭介绍:" 挂牌 9 年多来,已累计实施 615 项制度创新措施,其中 ,33 项改革试点经验和 9 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和改革创新高地,滨海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实践正结出硕果、绽放光华。在《进一步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多维赋能下,滨海新区将再聚发展新动能 ,打造更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 " 一带一路 ",更好发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作用。
经验与启示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天津滨海新区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 、打创新牌 ,实现了从盐碱荒滩到开放窗口的魅力蝶变 。调研组认为,在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实践探索中,天津滨海新区积淀了诸多经验启示。
强协同焕发发展活力。区域协同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始终把自身发展放在经济协同发展的大系统中定位布局 ,以 " 一盘棋 " 思想推进协同发展走深走实。通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市场机制运行,加强跨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各地积极性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协同的区域经济布局。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化产业分工合作,最大限度释放有利条件和基础优势 ,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形成一批阶段性成果。积极引育高新优质项目,盘活存量、做优增量 、提升质量 ,优化生产力布局,以产业换新促进经济提质 。
拓思维激发内在活力。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要全面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合作、生态联保联治 、服务共享互惠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体系融合,抓项目、聚人气、优功能,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先行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 ,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城市建设,突出生态、智慧 、产城融合,不断优化空间格局 ,发挥重要战略支点作用。通过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能够带来深层次的系统性变革和全方位的整体性重塑,进而聚集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
促改革释放要素活力。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密钥 ,持续深化改革是确保 " 走在前 " 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 。深化机构改革,企业化市场化管理模式更加灵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推行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深化经营主体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坚持服务好现有企业,做好招商引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设更高能级开发开放平台。通过理念、体系、制度和方式方法等的系统提升,持续激发社会活力,并让这种活力充分迸发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表明 ,抓住改革这个事关全局的 " 牛鼻子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以重点带动全局 ,就能在渐进中实现突破 。
以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坚持政策引才 、激励用才、平台育才 ,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人才政策体系,统筹推进 " 科教人 " 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营造 " 近悦远来 " 的人才磁场 。坚持职普融通、产教融合 、科教融汇,培养更多战略科学家、高技能人才、青年英才。持续强化招引机制,加速优秀人才集聚。持续优化激励机制,优化科技奖励 、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 ,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有效激发科研人员创新转化积极性 。通过营造人才全生命周期成长生态,加快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更好地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倪明胜 、栾江、刘学、覃雯;本报记者董山峰、王艺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