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药品集采、医保DRG/DIP支付方式改革所引发的人们对于创新药价格 、发展问题的关注热度居高不下 ,而这一讨论所引发的涟漪,如今也开始波及到更多商业保险业界人士 。
起因是一份《关于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在坊间广泛流传,而其中一些关于商业健康险的内容颇受争议。
设立创新药产业招资基金。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创新药产业投资基金 ,或明确现有投资基金对创新药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稳定性优势,减低创新药产业融资成本,支持医药创新发展 。涉创新药权益类投资规模达到上季度末总资产5%的 ,视为创新支持型商业保险公司,可获得税收政策优惠、大病保险承办 、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合作、探索允许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其覆盖高水平创新药的保险产品等支持政策,并在有关商保产品结算支付一站式清分、医保商保同步结算、医保商保数据共享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商业保险权益投资监管制度 ,督促指导商业保险公司优化长周期考核评估机制,为创新药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
01
征求意见稿拟完善药品价格机制,险资被视为潜在“白衣骑士”
整体来看 ,征求意见稿主要目的是系统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这一点不难理解,在人口老龄化愈演愈烈之下 ,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显而易见,药价太贵,医保基金将面临沉重压力 ,药价太低,又有损药企积极性,尤其是影响药企研发创新药的积极性――创新药研发失败率相当高,药企如果无法获得较高收益 ,其创新积极性就将大打折扣。
2015年开始,受益于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国内创新药审批时间大幅缩短 ,创新药产业发展一度高涨,大量国际资本 、国际人才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新药研发能力迅速跃居世界第二位 。
伴随医保改革的推进 ,为解决某些患者负担重的问题,更多创新药被纳入医保目录,但由于竞争激烈 ,这些药的价格被显著压低,而价格导向的谈判机制,影响了资本对于创新药企业投资回报率的判断 ,一些外国资本开始退出中国创新药市场,在股市上,创新药企估值也被严重低估。资本短缺成为影响创新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是系统破解上述问题的根源所在 ,对此,征求意见稿释放了利好消息,明确要“优化新上市药品首发挂网服务和价格机制 ”“积极支持满足临床急需的高水平创新药在上市初期获得与高投入、高风险相符的收益回报 ,在一定期限内保持价格相对稳定” 。
征求意见稿显示有关部门确实在密切关注创新药的问题,且有意解决创新药投资回报不足问题,而针对创新药企融资难这一问题 ,保险资金成为了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
征求意见稿第二部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第一条,就直指商业保险资金 ,明确规定“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创新药产业投资基金,或明确现有投资基金对创新药产业进行重点投资,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稳定性优势 ,减低创新药产业融资成本,支持医药创新发展 ”,且“涉创新药权益类投资规模达到上季度末总资产5%的,视为创新支持型商业保险公司”能获得税收 、大病保险、惠民保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 ,截至2024年末,保险业总资产35.91万亿,5%的总资产 ,意味着约1.8万亿元人民币 。
02
低利率下保险公司投资更趋谨慎,系列鼓励举措或难激发险资热情
不少媒体对上述征求意见稿进行解读,纷纷表示看多创新药行业发展 ,因为该政策“将促使大量长期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创新药企业”。
商业保险公司人士看到该征求意见稿却纷纷摇头:“保险公司,尤其人身险公司,其产品具备刚兑属性 ,这决定了其投资一定要非常谨慎,大部分的资产一定会投向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不可能拿出5%的总资产去投资某一个行业。尤其创新药行业当下本身风险就较高 ,面临投资回报率不足的问题,投资过度集中又会进一步推高风险 。”
商业保险公司的权益类投资有多谨慎?2024年末,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合计权益类投资余额6.6万亿元,尚不足总资产的18.4%。远远没有达到政策规定的权益类投资占总资产45%的比例上限。
“当下保险行业正经受着市场利率快速下滑的巨大考验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利差损压力都将如影随形,在这种情况下 ,投资更须慎之又慎 。 ”有业界人士如此直言,险企自身的长期稳健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对于征求意见稿中提及,“创新支持型商业保险公司 ,可获得税收政策优惠 、大病保险承办、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合作、探索介许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其覆盖高水平创新药的保险产品等支持政策,并在有关商保产品结算支付一站式清分 、医保商保同步结算、医保商保数据共享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险业界人士也普遍认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大病保险、惠民保(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等产品 ,本身规模就不是很大,且基本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对于商业保险公司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而税优政策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等 ,业务规模也较小,对于保险公司也难以起到显著的正向激励作用”。
03
保险业千方百计支持创新药发展,提升覆盖率才是破局关键
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支付方之一,支持创新药行业发展一直都在进行当中 。
诸多创新药企业背后其实都有保险公司的身影 ,例如2018年上市的“独角兽 ”药明康德背后就有国寿、泰康等。此外,创新疫苗和新型佐剂研发商迈科康生物、 瑞联新材等,也都有保险公司参与投资。
就在近期 ,英派药业宣布完成2.5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而本轮融资就是由全球知名产业投资机构和知名保险基金共同投资的 。几乎同期,新华保险、新华资管还举牌了两家药企 ,上海医药 、国药股份。
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此前就已经成立了很多基金,专司大健康产业投资。最典型的当如国寿大健康基金 ,截至2024年8月末,国寿大健康基金总规模达500亿元,累计签约64个项目 ,签约金额约194亿元,成功培育19家上市企业 。
在保险公司大力开展“保险+医康养”的生态布局之下,加大对于包括创新药企在内的大健康领域的投资,符合其经营逻辑 ,但无论是金额、投资形式,都是基于险企自身的发展情况、战略布局 、投资对象实际情况做出的,风险都相对可控。
除了各种类型的股权投资之外 ,保险公司对于创新药的支持更多还体现在支付端。
基本医保的定位为“广覆盖、保基本”,而商业保险的定位则是“全覆盖、多层次 ”,所以实际上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商业保险已经形成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其中一些中高端产品的保障范围 ,无论是药品目录,还是附加的医疗相关服务等,都远超基本医保保障范围 。
也正是因为商业医疗险可以提供超出医保目录的用药 、治疗服务 ,低、中、高端类产品丰富,商业医疗险在近10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24年,其保费规模甚至将超过重疾险。而这些商业医疗险也开始在创新药械支付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2023年,医疗保险的总保费收入约为3700亿元,总赔付额约为2700亿元 ,简单赔付率达到70%左右。
另据《中国创新药械多元支付白皮书(2025)》,社会医疗保障和商业健康险共同构成了医疗费用最核心的支付方,尤其是在创新药械领域 ,商业健康险利用大数法则发挥保险杠杆作用,在多数国家的创新药械费用支出中均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报告估算了2024年商业健康险针对创新药械的总赔付额约为124亿元,该支付规模连续三年高速增长 ,年复合增长率达103%。
要想进一步推动商业保险公司扩大对于创新药的支持,或许更多还是需要更多从支付端入手。在国内,基本医保是医疗支付领域的绝对主力 ,对于医院乃至医生的行为都能形成有效管控。相较之下,商业保险公司对于医院,甚至医生行为缺乏约束力,虽然诸多头部险企已经开始效仿美国联合健康 ,通过收购 、建设医院等,试图构建自己的“保险+医疗”闭环,强化对于医疗过程的管理 ,但目前规模尚小,在全国医疗市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也正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风险管控能力,导致商业健康险只能通过控制入口 ,即对投保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限制,以控制风险发生率,但这也导致很多非标体无法投保适合自己的商业健康险产品 ,虽然保险公司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对于非标体产品的开发,但整体依然有限。如果能在风险管控方面,帮助商业保险公司构建足够的能力 ,有助于彻底扩大商业健康险覆盖面,将更多人、更多创新药纳入商业健康险目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慧保天下 。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