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余世鹏
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ETF市场格局 ,正在发生变化。
根据鹏华基金公告,将于2月25日上市的鹏华上证科创板200ETF,前十大持有人被个人投资者“包场” 。这不是个例 ,2月20日上市的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以及2月14日上市的华夏创业板50ETF,前十大持有人中个人投资者数量分别达到了6位 、8位,后者的个人投资者持有比例甚至高达96.47%。
实际上 ,在指数基金大发展的背景下,即便是机构投资者阵营也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比如,外资行、养老金等新型机构投资者“崭露头角 ”,消防公司、网络科技公司等非金融类企业也开始出现在热门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之列 。
个人投资者持有占比超90%
鹏华基金披露的公告显示 ,鹏华上证科创板200ETF成立于2月13日,将于2月25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成立份额和上市交易份额均为2.7亿份。其中 ,个人投资者持有2.67亿份,占比达到了99.12%。截至2月18日,该ETF的前十名持有人均为个人投资者 ,并列第一的是祝建国和蔡燕君,两人持有比例均为1.85% 。
此前,在ETF份额中占大头的往往是机构投资者。不过 ,从证券时报记者近期的跟踪观察来看,在相关ETF的持有中,个人投资者占主流的情况已频繁出现。
根据招商基金此前发布的公告 ,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于2月20日上市交易,交易份额为10亿份,其中7亿份由个人投资者持有,占比70%。类似的情况 ,还体现在2月14日开始上市交易的华夏创业板50ETF中 。根据华夏创业板50ETF的上市公告书,截至上市前,该ETF有96.47%的份额由个人投资者持有 ,前十大持有人中个人投资者占据了8席。
ETF持有者结构的变化,不仅来自个人投资者方面,甚至机构投资者阵营都出现了新动向。一是外资行 、养老金等机构逐渐在ETF中“崭露头角” ,形成了和券商、保险机构等同台竞技的局面 。比如,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 PLC)持有招商利安新兴亚洲精选ETF3402万份,占比3.40% ,持有比例位居第二。养老金方面,于1月下旬上市的中金中证A500ETF,中金金益混合型养老金产品赫然现身于前十大持有人之列。二是非金融类企业近期也在热门ETF的前十大持有人之列“露脸” 。比如 ,于2月12日上市交易的融通中证诚通央企红利ETF,其前十大持有人中既有北京中消长城消防安全工程有限公司,也有吉林省鑫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投资者认知度认可度渐走高
针对上述变化,北方一家公募的市场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 ,这反映了在被动投资趋势下,拥抱指数基金的投资者日渐多元;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投资者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因为针对指数基金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具备一定的配置思维。
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了调研数据的支持 。近期 ,证券时报社联合申万宏源研究所完成了一场针对个人投资者及投资顾问的情绪调研。调研数据显示,有30%的受访者更喜欢通过公募基金(含主动和被动)进行A股投资。其中,受访个人投资者对被动投资产品(如指数基金、ETF)的接受程度明显分化――有约三成受访者对被动投资的兴趣大于或等于8(总分为10) ,四成受访者对此兴趣的评分则小于或等于3 。
另据华夏基金调研数据,高达87.5%的个人投资者表示有意愿在未来投资指数基金。与机构投资者的期待略有差异的是,个人投资者希望未来能推出更多跨境ETF ,特别是港股 、美股的行业ETF,以拓宽全球资产配置的工具,分享全球市场的增长红利。
近期,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尹浩在公开场合表示 ,当市场处于震荡状态或上涨初期时,暂无一个真正强势走出来的行业,这时候宽基指数会更受到资金的青睐。ETF之类的被动型产品 ,在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中的认知和认可度正在逐步提高 。
两大策略配置ETF
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新型机构投资者,他们选择通过ETF参与市场行情,本质上都是看中了ETF这类品种的配置价值和持有体验。和个股不同 ,持有ETF可以通过“一篮子 ”的思路分散集中风险。这意味着,这些投资者对指数基金的关注点,已从行情趋势层面延伸到了投资风格、配置策略等层面 。
在多资产配置思路方面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投资总监黄瑞庆表示,资产配置和择时决定风险,超额收益决定收益。他举例称 ,通过指数优化配置等研究模型,当设定收益目标为5%时,配置主要集中在国债;在7%的目标下,配置则更加均衡 ,包含了标普500、黄金 、债券和股票型基金;在9%的目标下,配置则更集中于A股、黄金和标普500。随着收益目标的提高,配置会变得更加集中 ,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
在谈到如何利用ETF做资产配置时,博时基金投资经理李超表示,量化团队会倾向于把传统或者是经典的资产配置模型移植到ETF组合上来 ,但在使用传统或经典资产配置模型时不能直接照搬,因为传统的模型都是基于比较强的假设去做的,而市场是比较复杂多变的。
具体到配置上 ,一家头部公募的基金配置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的ETF产品线已经比较齐全,宽基、行业 、主题、策略、跨境等方向都已有充分的产品布局 ,基本能够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综合来看,在运用ETF进行策略配置时,目前主要有两种策略:
一是核心―卫星策略 。核心部分,选择宽基ETF作为长期持有的核心资产 ,力争获取市场的长期平均收益。核心部分通常占投资组合的60%~90%,具有稳定性和低波动性;卫星部分,选择行业 、主题或高弹性ETF作为辅助配置 ,力争捕捉高弹性的结构性机会。卫星部分通常占投资组合的10%~40%,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和波动性 。
二是买入―持有―再平衡策略(BHR策略)。买入,即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宽基ETF ,分散投资风险;持有,即长期持有ETF,减少频繁交易 ,享受复利效应;再平衡,即定期调整投资组合,保持资产比例的平衡 ,降低波动风险。可以通过降低资产相关性(如股票和债券)来实现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