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跌破2%!
来源:金融时报
近日,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其中 ,既有对存量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也有新发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直接定在2%以下 。
比如贵阳银行发布公告称,根据市场情况 ,将于2025年3月份对“爽银财富”系列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其中,“爽银财富—周周宝”等三款理财产品调整后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将分别达到1.8%、1.9%和1.9% ,均跌破2%。
“近期,受金融市场波动影响,银行机构或者银行理财子公司灵活调整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 ,以更真实地反映产品收益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与流动性充裕 、资金利率下降,包括国债在内的无风险收益率下降等因素不无关系。
实际上 ,今年开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今年1月份,招银理财、华夏理财、民生理财等密集发布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部分产品下调幅度超100个基点 。
除了下调存量产品之外 ,新发理财产品中也大面积出现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在2%以下的情况。工银理财2月20日起募集的封闭式固收理财产品“工银理财·鑫得利固定收益类封闭式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为1.70%。中银理财2月21日起募集的两款开放式固收理财产品“中银理财-稳富14天持有期07”和“中银理财-稳富7天持有期09 ”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分别为1.90%和1.80% 。此外,光大理财 、兴银理财同日起始募集的各一款开放式固收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也均低于2%。
专家普遍认为,业绩比较基准的设置应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出发 ,避免过度关注产品收益而忽视产品风险;根据不同产品的资产配置差异调整业绩比较基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理财子公司优化资产配置,提高投资效益。
那么 ,业绩比较基准下调是否意味着投资者收益率的下降?
理财专家表示,虽然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预期收益可能降低,但不意味着实际收益率一定会下降 。若理财公司通过优化投资策略 ,在市场波动中抓住机会,实际收益率仍有可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如果底层资产收益持续下滑,理财公司又无法有效应对 ,那么实际收益率则会下降。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19日,银行理财市场存续产品总量为40946款,存续规模总计达30.34万亿元。
可以看到 ,站在30万亿元的历史节点,面对低利率市场环境,无论是理财机构还是投资者 ,都必然面临着转型的挑战和观念的重塑。
“低利率环境使得理财产品底层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传统的投资策略和盈利模式难以为继,理财行业需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 ,通过资产端能力重构与负债端服务升级,实现在低利率时代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投资者而言,则要理性面对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甚至是收益率的下降 ,科学进行投资决策,不能仅仅关注收益率,还应综合考虑产品的风险、流动性等因素。同时 ,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以及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合理配置资产 ,分散投资风险,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
展望2025年理财市场,业内专家认为 ,整体规模大概率仍会保持正增长。但受债市波动的影响,理财产品收益优势可能收窄,理财规模增速大概率会放缓。从未来情况看 ,名义低利率环境会延续,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后续仍有可能处在较低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