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知识:澳门的历史资料有哪些特点-言短意长|大学自宣文章为何频发舆情?
《力克行业难题 ,他将茅台酒年产量提高30%-50%!》这篇山东科技大学的自宣文章没有“活”过24小时 。
2月21日晚上,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信单条推送了一条点赞该校教授科研成就的文章,引发舆论关注。

文章称 ,该校智能装备学院教授施陈博研制出了全球首款乳玻瓶微渗漏高速在线检测设备,打破食品包装检测行业的国外技术垄断,攻克容器微渗漏 、玻璃微裂纹、成品微异物等行业技术难题 ,改变了茅台几十年的生产工艺,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
2月22日下午 ,澎湃新闻记者就上述文章提及的数据采访了茅台集团,获得了“不可能 ”的明确答复,并表示“将私下协调更改” 。与此同时,山科大官方微信也主动删除了上述文章。
山科大此次自宣文章舆情事件并非个案 ,凸显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自宣文章常常陷入舆情的漩涡之中。原因何在?
大学自宣文章为何频发舆情?有这么四个方面可以探讨 。
第一、大学自宣文章有可能“写得过满”。
以上述文章为例,“使茅台的年产量提高了30%~50% ” 、“次品率降低了99%以上”这些数据令人感到吃惊。试想一下,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 ,如果有这么重大的技术改进,资本市场上早就有反应了,又何待经由一个大学的官微来率先披露呢?
第二、大学自宣文章可能没做“交叉求证” 。
稍微熟悉新闻采写的人都知道 ,新闻采写最核心的一个原则就是多信源“交叉求证 ”,不轻信任何一方单方面的说辞。大学自宣文章往往过度依据受访者提供的材料,“有闻必录”。从内容来看 ,上述山科大这篇文章在刊发前肯定没有采访茅台集团以求证所涉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大学自宣文章可能存在“把关不严” 。
大学负责官方媒体账号采写和审核的人员专职者少 、兼职者多,所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把关不严、审核能力不足的情况。2023年9月,某部属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官微就出现了“推文引用‘伪诗经’谐音讽刺骂人事件 ”。文章中引用的所谓《诗经》中的某首古诗其实是一首坊间流传的伪造古诗 ,此“诗”句式乍一看颇有点《诗经》的感觉,但实际上语意不通,“通篇都是用谐音的方式骂人” 。
第四、大学自宣文章可能缺乏“舆情预判”。
大学也身处舆论场的敏感地带,“一言一行 ”都备受社会关注。所以 ,大学自宣文章在发布之前实际上要进行“舆情预判”或者“沙盘推演”,明显有舆情风险的就要慎之又慎 。比如,去年有一所国内知名大学官方微信刊发了一篇题为《24/67656 ,他们拿下X大最高层次奖学金》,集中介绍了该校当年最高奖学金获得者们。标题以分子分母的形式强行将所有学生置于同一竞争赛道,并隐含着胜负之分 ,这种做法一经发布必然引发舆论场的强力反弹。这样的标题还是少做为好 。
大学自宣,如履薄冰,且行且珍惜。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 、港澳台新闻部总监 ,高级记者)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