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仅为610.6万对 ,较2023年减少157.4万对,降幅达20.5%,创下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在经过疫情后的小幅反弹后 ,中国结婚对数再次回归下降的长期趋势,揭示出人口结构、经济压力 、婚姻观念的深刻变化 。
2023年,受疫情后“补偿性结婚潮”推动,结婚登记数一度回升至768万对。但2024年数据再度下探 ,表明短期波动难掩长期趋势。从结婚对数和结婚率看,2024年均创下1980年以来最低 。
长期追踪结婚数据的人口学专家何亚福表示,他对上述数据并不感到意外 ,他在2024年11月曾撰文预测,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在601万对至659万对之间,中间值是630万对左右。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610.6万对 ,落在他的预测区间里,只不过低于中间值。
何亚福指出,从2014年至2022年 ,中国结婚登记对数连续9年下降。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比上一年有所回升,原因是,受2020-2022年的疫情影响 ,许多情侣选择推迟婚期,导致2023年出现了补偿性结婚潮 。但2024年结婚登记下降,表明疫情后的补偿效应已经趋于结束。
结婚登记数下降的原因很多,包括年轻人数量减少、适婚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初婚年龄推迟 、高昂的结婚成本以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等。其中 ,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因素决定了结婚数据的基本走势 。
七普数据显示,中国80后、90后、00后存活人口分别为2.15亿、1.78亿 、1.55亿。以育龄女性数量为例,根据七普数据推算 ,2025年中国15-49岁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600多万人,其中,2025年20-39岁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400多万人。
其次是适婚人口性别比失衡 ,20-40岁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了1752万人 。这些结构性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未来人口形势的发展。
初婚年龄推迟也是重要原因。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为25.75岁 ,女性为24岁;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男性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 。
婚育观念的改变也是重要原因。年轻一代对婚姻的态度从“必需品 ”转向“可选项”。经济不确定性、职业发展压力及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使晚婚晚育 ,甚至不婚不育现象较为普遍 。
由于中国出生人口中,绝大部分是婚内生育,因而结婚数下降直接影响到出生人口数量。2024年,受到疫情期间“补偿性生育”和龙年生肖偏好的影响 ,出生人数有所回升,但2024年结婚登记数大幅减少,预示着2025年出生人口将回归长期下降的大趋势。
从离婚数据看 ,2024年离婚登记262.1万对,比上一年有所增加。但何亚福提醒,这个数据只是2024年协议离婚数据 ,不包括诉讼离婚的数据 。2024年协议离婚登记比上一年增加2.73万对,增量并不算多。
全面的离婚数据,一般在年度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23年离婚对数比上一年增加72.6万对,同比上升25.2%,其中 ,协议离婚增加49.37万对,诉讼离婚增加23.26万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