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正版综合资料免费大全网站-内陆大省河南,开启“优势再造”

“枢纽 ”和“支点”
近日,郑州国际货运航线密集“上新”:2月16日 ,开通郑州至马德里航线;2月17日,新开郑州至达卡(孟加拉国)航线;2月18日,郑州至奥斯陆(挪威)的航线又接连起飞 。
这背后 ,是河南“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 ”的新目标。
内陆大省河南,近来压力不小。2024年 ,河南GDP连续第二年被四川赶超,未能重回经济第五大省的位置,“中部外贸第一省”的宝座也被安徽夺走 。
在这样的背景下 ,河南正试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对自身进行精准定位,开启一场“优势再造”。
压力
在这一轮省域经济的比拼中,河南的处境并不轻松。
河南与四川围绕第五经济大省的争夺,很是胶着 。2023年 ,四川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河南,跻身全国第五,引发外界对川豫经济竞争的广泛关注。
2024年 ,河南前三季度均保持对四川的领先,但还是在年末被四川反超。据统计,2024年 ,四川GDP为64697亿元,同比增长5.7% 。相比之下,河南2024年GDP为63589.99亿元 ,同比增长5.1%。这意味着,四川进一步巩固了对河南的领先优势。

对河南而言,比“前有标兵 ”更严峻的 ,是“后有追兵”。
河南身后,湖北 、福建等省份也展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2024年,湖北、福建两省分别以5.8%、5.5%的GDP增速,向河南逼近。
当竞争加剧 ,河南需要通过一场深度的自我审视,校准发展方向。
具体来看,河南经济发展承压 ,主要受进出口增速拖累 。2024年,河南进出口总值为8201.7亿元,增速仅1.2%。同年 ,邻省安徽外贸规模逾8600亿元创新高,取代河南成为新的“中部外贸第一省”。
拉长时间来看,河南外贸在2021年以22.9%的高增速 ,首次突破8000亿元大关后,已在8000亿元出头的规模徘徊多年,未有大的突破 。
值得一提的是 ,外贸指标背后,河南正经历深层次的产业变革。
“尽管近年来河南外贸规模提升不大,但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郝爱民向城市进化论谈到,河南外贸失速 ,主要是由于支撑出口的手机制造业数据跳水;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对下滑份额形成一定补充 。他指出,这对河南是一个积极变化 ,表明河南外贸抗风险的能力在提升,向上发展的动能在蓄势。
郝爱民进一步指出,河南产业转型还远远不够 ,应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升级 ,激发市场活力,提升区域影响力。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获得河南官方层面的定调 。
1月21日 ,在河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会上,河南省委书记刘宁表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河南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越、产业体系完备等比较优势。
今年“新春第一会” ,河南也将主题聚焦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上,释放出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更加开放市场的强烈信号。
枢纽
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布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河南首先要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
交通区位优势是河南的传统优势。郝爱民分析,河南连接东西 、贯通南北,可在推动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协同发展方面 ,发挥枢纽和支点作用。
此外,经济、人口 、粮食、文化、资源,也是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 。
基于此 ,河南最新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

图片来源:看郑州客户端
除河南外 ,其他省份也有类似提法。如广东、江苏这两个经济大省代表,在各自最新省份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都提到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
又如湖北,也在国家层面被赋予了“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的定位。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表示 ,同为中部大省的湖北、河南,“支点”定位范围有所不同。湖北定位是围绕中部六省的区域战略支点,河南则把自身放在了全国新发展格局中进行定位 。
更高的定位 ,意味着更高的要求。
在郝爱民看来,河南枢纽经济更像是“通道经济”,存在枢纽大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多式联运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 ,机场 、各类口岸以及公路、铁路货运场站之间相关运营信息还是各自为战,影响了市场运行效率。
在市场竞争力方面,河南相比于其他省市 ,也存在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弱、龙头企业数量少 、竞争力不强的制约,生产、分配、流通 、消费各环节仍有不少梗阻点 。
而当下河南最直接的痛点 ,还在于市场经济不活。以郑州为例,郝爱民认为,郑州的营商环境在中部省会中常年处于靠后位置,外商来郑的隐形经营成本较高。
为完善市场公平竞争制度体系、提升市场活力 ,河南已经动了起来。
2月2日,农历大年初五,河南省委书记刘宁、省长王凯在郑州与多名民营企业家代表餐叙交流 。
2月5日 ,节后上班第一天,郑州召开营商环境大会,提出优化营商环境是把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机遇的关键一环。
2月6日 ,河南“新春第一会 ”,也将“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视为建设统一大市场的一大抓手。
郝爱民指出 ,“制度和规则是市场公平有序 、高效竞争的基础,河南亟需通过市场制度和规则的统一,保护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利益” 。
开放
为放大“枢纽 ”和“支点”功能 ,河南把“开放”放到突出位置。
对此,秦尊文表示,中部大省由于不沿海、不沿边,普遍存在开放水平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 ,中部地区中,安徽靠着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开放水平整体处于领先地位 。河南近年在中欧班列和空中丝绸之路上有所建树 ,但仍有提升空间。
开放,不仅是河南引进外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渠道,更是其强化在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秦尊文特别提到 ,河南要奋起直追,不仅要重视对外开放,也要强调对国内市场的开放 。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协同 ,对“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 ”形成支撑。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560396
河南也对强化区域协同进行布局,提出向北对接京津冀,向东融入长三角 ,向南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向西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新亚欧大陆桥。
这意味着,河南省内郑州 、洛阳、商丘、南阳等综合性交通枢纽,定位和功能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 。
近段时间以来 ,河南部分地市也提出新的发展抓手:
郑州提到,要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洛阳提到,主动开展跨区域产业协作 ,形成“总部研发在沿海 、生产配套在洛阳”等跨区域合作模式;
南阳提出,常态化开行南阳—舟山港铁海联运班列,提升河南自贸区南阳联动创新区建设水平。
同时 ,处于河南省际边缘地带的商丘、信阳、安阳等地市,也有了新的任务:以交界区域为重点,深化省际协同发展 ,加强重大规划 、政策、项目等方面的对接,从省际边缘地区走向开放前沿。
郝爱民表示,每个城市地理条件、交通区位 、产业基础各不一样 ,应结合自己的固有的优势,定位自身在全省枢纽经济中的角色。
郝爱民强调,发展枢纽经济,仍以交通物流为根基 。目前 ,相比铁路、航空和公路运输,水运是河南的突出短板。
实际上,河南地跨长江、淮河 、黄河、海河四大水系 ,淮河、沙颍河、唐白河 、沱浍河等均具有较好的航运条件。
根据河南此前确立的“11246”工程目标,力争到“十五五 ”初,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 ,完成投资1000亿元,通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打造淮河等4条通江达海新通道 ,基本建成周口港等6个中心港口 。
料想本轮内河建设完成后,河南内河航运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文字 | 刘旭强
*题图来源:摄图网_501558244 *城市进化论原创出品,未经授权 ,不得复制和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标题:《内陆大省,优势再造》